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刘军宁“代序”。ZT

  以下是从网上搜集到的刘军宁先生的“代序”。这篇东西与原书中的“代序

”稍有不同,但思想是一致的。“泛舟爱琴海”先生说“缺代
序”,我这里代“泛舟爱琴海”先生补上,需要阅读的朋友可以自动下载,这应

该是一个公共文本。      九十年代中国的“不速之客”    刘军

宁      在中国的学术思想界,自由主义正在成为越来越引人注意的

话题。自由主义的登场是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之间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大的
分水岭,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学人的思想探索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也引

来了一系列的质疑与诘难。      现在有一种观点是把自由主义与其

他社会思潮相提并论,认为自由主义是一个时过境迁的学术研究对象,它既

不时髦、也不前卫,更
不代表当今西方的学术前沿。这种主张没有看到一个更深层的现象:自由主

义是一切其它主义的舞台。如果我们把自由主义消灭了,其他主义
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繁荣。我们今天的听到的民族主义、存在主义、新马

克思主义、依附理论、(后)现代主义在“文革”期间听到过吗?
没有!任何思想只有在自由主义铺垫的土壤里才能健康成长。没有英国这样

的自由主义社会,我们甚至不能设想有今日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更
不能设想马克思能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和文革期间

的中国能写出《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可以说,只有在自由主义的
土壤上才能产生对自由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挑战者。      一个人可以

信仰任何一种主义,但是首先必须造就或认同一个允许各种主义生存和发展

的土壤,而只有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的自由主义
才能提供这种土壤。所以,一切诘难自由主义的人士请不要忘记自己与自由

主义者同样需要一个可以表达拥护或反对自由主义观点的自由主义
制度平台。只要人们还需要自由,只要自由主义制度平台还有理由继续存在

,自由主义就不会过时。再说,自由主义从来就不是T字舞台上的学
术时装。      还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一个实行自由主义的

社会有种种弊端,既然自由主义在其西方的大本营都已受到了万般的抨击,

为什
么还要在中国伸张自由主义?      的确,当今,西方的社会充斥着

种种的危机和社会问题,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也正在东南亚经历

着严重的危机。然而,自
由主义的功能不是要使一个社会免除一切危机。如果自由主义不能使一个社

会免除一切危机的话,那么,那一种主义能够使一个社会免除一切
危机呢?没有。那一种主义都做不到。只要是由凡人构成的社会就免不了有

这样或那样的危机。自由主义与其他主义的差别不是在于自由主义
能造就一个完全没有危机的社会,而是危机程度大小的差别。像文革式的“十

年浩劫”在英美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东南亚的危机表明
,如果自由主义的原则不能彻底地贯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中去,

类似的经济危以及相应的政治危机就不能避免。      从日本到东南

亚的这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与政治不自由化的程度、金权勾结的

程度与该国经济和政治危机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这次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本国的制度上,而是外国的投机商造成的

,那么解决办法就应当是彻底封闭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体制,以
阻断本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解决办法是无一

例外地进一步开放经济和金融体制,颁布使金权脱钩的新措施,甚
至包括必要的民主化措施。这些无疑都是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原理的重大胜利

。当然,作出这些让步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前提是统治者愿意承担
不让步所造成的一切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货币的贬值,经济的滑坡,也可

能是政局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就像最近在印尼所发生的那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主义在中国是多余的,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是在没

有自由主义的状态下度过的。不错,自由主义基本上是在西
方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资源,而且往往

与自由主义格格不入。过去的努力表明,自由主义在中国常常“水
土不服”。为什么要把这种纯西方的东西引入中国?中土与西方的确存在着种

种差异,如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咖啡。在深层次上,东方
人与西方人同作为人,在本性上,却有共通之处。西方人珍惜自己的人权,

难道中国人就愿意被无缘无故地投到监狱里面去?西方人珍惜自己
的财产,难道中国人天生就愿意自己的财物被掠夺?西方人珍惜自己的言论

自由,难道中国人天生就愿意被别人缝上嘴巴吗?只要中国人与西
方人一样珍惜自己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和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和自由,自由

主义在中国就能派得上用场。在西方,自由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伴生
物;在中国,当市场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的时候,自由主义也就早晚要成为

中国的一位“不速之客”。既然通向市场经济的大门已经打开,通
向自由主义的大门就再也关不上了。同时,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走向市场经

济的历程是不可逆转的。    “民主与科学”网站(
href="http://www.dvscn.net">http://www.dvscn.net
)搜集整理于

2002-06-15

没有评论: